發布日期: Sep 01, 2022
別再誤吃姑婆芋了!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天然毒」?
委託 PanSci 泛科學 作者:Evelyn 食品技師
Sep 01, 2022

「姑婆芋」由於與芋頭長相相似,導致誤食案例層出不窮。圖/Wikipedia

 

Evelyn 食品技師

今年新聞報導,民眾到知名餐廳用餐,將店內壓在米飯下面的襯葉夾起食用,沒想到舌頭立即感受到刺痛與口腔發麻,緊急送醫後診斷出急性舌炎及喉炎,疑似是誤食到姑婆芋的葉子所引起。

約莫一個月後,又傳出國小學童在打掃校園雜草時,疑似將姑婆芋的莖誤認為是山藥,便好奇偷嚐,導致嘴巴發麻到保健室就診,經休息後症狀舒緩,幸虧並無大礙。

臺灣每年幾乎都會發生民眾採食姑婆芋食用,引起天然毒食品中毒的案例。顯見,光從它們的外型來看,常人很難區分出姑婆芋與芋頭。但其實只要仔細比較它們根莖葉上的細節就可以判斷出來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有哪些特徵吧!
 

姑婆芋引起中毒的原因?該如何與芋頭區分?

姑婆芋,學名為 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 & Endl,又稱海芋、山芋、觀音蓮、 天荷芋等,屬天南星科,分布於臺灣全島海拔 2,000 公尺以下山區林下、河邊或陰濕之地。為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葉心型、葉闊大生於莖頂、春天會結出紅色小漿果。

 

要注意!姑婆芋全株之汁液及塊莖都有毒,為不可食用植物!

姑婆芋在台灣山林及田野間廣泛分布,型株和與可供食用的芋頭相似,惟姑婆芋全株皆有劇毒,兩者在野外有時不容易辨識,民眾易因誤食的機率大導致中毒。
 

因此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以下簡稱食藥署) 所製作的中毒防治宣導圖中,為民眾詳細對照了芋頭與姑婆芋外觀差異,雖然兩者長得很像,但仔細辨別的話,在「葉子」的外觀上,還是有許多差異。例如,姑婆芋的葉子具有蠟質,因此有明顯的光澤感;至於芋頭葉,則因葉表有細毛,因此葉片色澤有白霧感。

芋頭與姑婆芋外觀顯著特徵差異之比較。圖/參考資料 3

 

除了芋頭與姑婆芋很容易傻傻分不清楚之外,由於荷葉經常作為料理襯葉使用,因此也有案例是民眾將料理下的「姑婆芋葉」誤認為「荷葉」,因此誤食後導致中毒!但若仔細比較兩者,可以發現荷葉的表面也不具光澤感;且葉柄與葉片的交接處在中心,與姑婆芋葉有相當程度上的差異。
 

左為「不可食用」的姑婆芋,葉片具明顯光澤感;右上的荷葉及右下的芋頭葉片表面皆有細毛,因此不具光澤感。圖/Wikipedia

姑婆芋毒性來源,是針狀結晶體的「草酸鈣」

除了全株都有毒的姑婆芋,同樣屬天南星科植物的海芋、黛粉葉、蔓綠絨、火鶴花、黃金葛等,它們的汁液皆含有大量草酸鈣,是毒性的主要來源。

 

許多植物亦都含有草酸鹽,水溶性的草酸鹽如草酸鈉及草酸鉀,也有些不溶水的晶體如草酸鈣及草酸鎂,毒性也大不相同。

 

依據目前對姑婆芋毒性的研究,草酸鈣 (calcium oxalate),化學式 CaC2O4,為針狀的結晶體,不溶於水。針狀的結晶體在植物細胞內大多「成束」存在,當植物細胞在咀嚼過程中受到破壞,水分便會進入並使細胞膨脹起來,因而把尖利的針晶體大力推進至口腔環境中,刺痛舌頭、牙齦及咽喉等敏感組織,導致口腔組織受傷。
 

野芋莖及球莖中的草酸鈣針晶體顯微影像。圖/參考資料 4

 

因誤食後對黏膜的刺激性大且立即出現症狀,中毒者通常不會進一步大量進食涉事植物,故全身性吸收草酸鈣的情況極為罕見,大多數病情輕微,並能在短時間內得以緩解,不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
 

如果不小心誤食姑婆芋而中毒怎麼辦?

姑婆芋誤食後潛伏期為數分鐘,會引起喉嚨疼痛、口腔麻木、燒痛、潰瘍、 失聲、吞嚥困難、唇腫、胸悶及胃部灼痛等,若不小心誤食。可依下列方式立即做緊急簡易處理,將傷害降至最低。

 

  1. 若是大人誤食,應立即喝下 200 至 250 毫升的冰開水。
  2. 若 2 歲以上孩童誤食,喝下的冰水量應減半。
  3. 若孩子年紀小於 2 歲,不建議額外喝水,可先觀察,若孩子出現吞嚥困難、不適感難以緩解,就直接送醫。

 

水能稀釋毒性,冰鎮則能緩解疼痛,若症狀沒有緩解,還是建議趕緊就醫。

這些常見的植物也有天然毒?

常見的植物性天然毒素除了姑婆芋之外,其他像是發芽的馬鈴薯、生木薯及野生菇類等等。以下就民眾常食用的幾項分別簡單介紹:

一、發芽的馬鈴薯 (Solanum tuberosum)

(一) 含有的天然毒素:龍葵鹼 (α-solanine) 和卡茄鹼 (α-chaconine)。
(二) 毒素分佈位置:整個塊莖皆有,新鮮的含量低,發芽變綠的馬鈴薯可測得 5~6 倍以上的濃度,尤其在表皮、發芽處及光照變綠的部位濃度最高。
(三) 中毒症狀: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嗜睡、意識模糊、四肢無力或視力障礙等症狀。
(四) 毒素特性:不溶於水且對熱穩定。
(五) 食用建議:
    1. 挑選或食用時先檢視新鮮度,避免已經發芽、變綠及有損傷的馬鈴薯。
    2. 存放於陰暗處避免光照變綠。
    3. 烹煮前削皮能減少 30~80% 的毒素。

 

 


若馬鈴薯已有發芽狀況,建議整顆丟棄,避免中毒風險。圖/Pixabay

二、木薯 (Manihot esculenta

(一) 含有的天然毒素:亞麻氰醣苷 (linamarin)。
(二) 毒素分佈位置:整個塊莖與塊根皆有,一般用來食用的品種因經過育種栽培,毒素含量較野生種低。
(三) 中毒症狀:毒性強弱取決於攝入量,急性中毒症狀包括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血壓下降、頭痛、嘔吐、腹瀉、腹痛、精神錯亂、皮膚因血氧不足呈現紫紺、昏迷抽蓄等,甚至死亡。
(四) 毒素特性:不溶於水及對熱穩定。
(五) 食用建議:
    1. 不食用自行種植的木薯。
    2. 必須煮熟食用,去皮及沸水烹煮 20 分鐘可有效降低 97% 毒素產生。

 

 

木薯若未經加熱調製,生食會有致命危險,建議民眾熟用自行種植的木薯。圖/Wikipedia

三、野生菇類

通常一種毒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因此中毒反應常混合發生,臺灣的有毒菇類一般毒性並不強,主要以腸胃症狀居多,即使如此,仍有毒性較強的菇類存在,嚴重時可能危及食用者的生命安全,千萬不可輕忽。
 
最常造成民眾誤食的有毒菇蕈為「綠褶菇」及「布雷白環蘑」,筆者將兩者特徵彙整於下表。

綠褶菇

形態特徵: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平展,成熟時,褐色表皮裂開,除中央較密集,其餘皆成斑點狀分散,露出白色海綿質菌肉。菌褶初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故稱為「綠褶菇」。

 

分佈位置: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在台灣平原地區相當普遍。

 

中毒症狀:誤食後 1~3 小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布雷白環蘑

形態特徵:菌蓋寬 3~8 公分,呈半圓形至平展,中央稍凹,表面暗褐至灰紅色,底白色。菌柄長 5.5~11 公分,中空、淡灰紅色,平滑基部澎大且具有紅褐色角鱗。

 

分布位置:常見於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多於春秋兩季於草地或林地上成簇冒生。

 

中毒症狀:誤食後 3~7 小時會有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不想中「天然毒」?請勿食用不明植物

若因食用不明植物,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時,應保留剩餘食品檢體 (密封並留存於低溫冷藏)並迅速就醫。但話說回來,最有效預防植物性天然毒素中毒的方式,就是不要任意採摘及食用未知之植株喔!

參考資料


1. 羅添斌、林惠琴,2017。徐國勇誤食姑婆芋中毒。自由時報。檢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67624 (Nov 13, 2021)

2.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21。109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檢自https://www.fda.gov.tw/TC/publicationsContent.aspx?id=142 (Nov 13, 2021)

3.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20。防治食品中毒宣導單張 - 姑婆芋。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5655 (Nov 13, 2021)

4.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品安全中心,2020。食物安全焦點 (二零二零年九月第一百七十期) - 草酸鈣 - 植物中會刺人的晶體。https://www.cfs.gov.hk/t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multimedia_pub_fsf_170_01.html (Nov 13, 2021)

5. 羅真,2021。你知道怎麼摘海芋嗎? 醫師提醒有毒。聯合報。檢自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3091204 (Nov 13, 2021)

6. 江宏哲、林立偉、楊文欽、楊行義、蔡金川、顏銘宏、張琇惠、詹菀菁,2017。食品中天然毒素技術報告。臺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7.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21。各類食品中毒原因介紹 - 野生菇類。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9572 (Nov 14, 2021)

8.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20。食品中毒常見問與答。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2572 (Nov 14,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