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走進商店或者餐廳,你是否注意到越來越多的「植物肉」逐漸出現在菜單選項,成為我們飲食的新選擇?作為最跟得上潮流的飲食,植物肉其實大有來頭,植物肉不僅代表著食品加工新技術的進步、現代消費者對於食品需求的大躍進,更具有因應目前環保與永續的發展價值。植物肉的發展到現在可說是水到渠成,如果提早50年,在糧食短缺與碳排放量還沒那麼嚴重的時期,植物肉可能就會因為沒有市場而淪為一個失敗的新產品,但時至今日,植物肉甚至吸引美國科技領導人物比爾蓋茲與好萊塢明星的爭相投資,儼然成為一個食品的當紅炸子雞,透過本文,將帶您瞭解植物肉的成分和技術,及植物肉的優勢和挑戰。
植物肉的目標是模仿肉類食物質地和口味,主要由以下幾種成分組成:
|
種類 |
成分 |
功用 |
主原料 |
1. 植物性蛋白質 |
大豆蛋白、豌豆蛋白、小麥蛋白等 |
提供蛋白質含量,並讓質地與口感更接近動物肉類食品 |
2. 植物纖維 |
大豆纖維和膳食纖維等 |
賦予動物肉類般的嚼勁 |
|
3. 植物油 |
大豆油、椰子油、葵花油、芥花油等 |
均衡油脂含量和口感,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油的飽和脂肪 |
|
副原料或食品添加物 *註:視各廠牌配方而定,非所有均須添加 |
1. 調味料 |
醬油、糖、鹽酵母粉、醋、梅汁、檸檬汁、辛香料等 |
調味、掩蓋植物蛋白特有的豆臭味或異味 |
2. 澱粉或糊精 |
如麵粉、玉米澱粉、麥芽糊精等 |
增加口感、賦予質地 |
|
3. 天然著色劑 |
甜菜汁、石榴汁 |
提供擬動物肉血色 |
|
4. 香料 |
牛肉香料、豬肉香料、雞肉香料等 |
提供擬動物肉香味 |
|
5. 營養添加劑 |
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 |
補充植物肉所欠缺之動物肉中的營養素 |
|
6. 品質改良劑 |
二氧化矽等 |
改善品質與口感 |
目前「植物肉」與「培養肉」都是新興的蛋白質來源食品,但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產品。
培養肉目前在歐洲有部分國家已經許可有條件的研發與製作,培養肉的做法是由動物中提取肌肉細胞,將其置於培養基中增值,並於受控制的環境下生長分化成肌肉纖維,收集後便成為培養肉。而本文中提到的植物肉,則是從植物中萃取蛋白質,將蛋白質加熱、擠壓、冷卻,過程中加入其他配料或食品添加物混合成型,使其具有肉的質感與風味的產品。
其實在台灣發展許久的「素肉」便是一種植物肉,只是早期素肉多以「乾式擠壓技術」將植物蛋白轉化成纖維狀組織,再以這些纖維狀大豆蛋白進行調味、油炸、滷煮而成,然而現代的植物肉延續了這個思路,採用了更先進的「濕式擠壓技術」和「低剪切多維素肉成型技術」。這修技術使得植物肉的纖維更細致,水含量更高,質地更貼近肉類,並且可以直接用於烹飪。利用這些技術,植物肉的可能性變得更加豐富多元。不論是漢堡、熱狗、香腸、絞肉,甚至速食店和餐廳中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
如果把植物肉當成是一種蛋白質食品的來源,單從植物肉的組成來看,植物肉基本上算是營養的食品,不僅富含蛋白質,全素食品所欠缺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維生素C、鐵、鋅、鈣、膳食纖維、必需胺基酸等),植物肉以額外添加的方式補足,此外,植物肉可選擇植物油取代飽和度高的動物油,也沒有膽固醇,而豌豆蛋白也沒有基改的問題,更沒有過敏原的疑慮,可吻合大眾對於食品的營養需求。但植物肉畢竟只是蛋白質來源的另一種選擇,若只吃植物肉當然營養會不均衡,還是要同步攝取足夠的其他食品,例如乳製品、水果、蔬菜、五穀雜糧等,才能維護健康。
然而,目前市面上大宗還是為因為要模仿肉的口感與味道而有一些食品添加物,消費者若是真的在乎這些食品添加物,可以選擇潔淨標章或雙潔淨標章的產品,或是買植物肉原料(如植物肉絞肉、植物肉排等),自己回家清淡烹調。
植物肉的爭議,例如植物蛋白來源哪一種比較好、食品添加物、鈉含量高、缺乏礦物質與維生素等,其實都不是什麼大問題,最主要還是看民眾如何均衡搭配飲食,是否遵循低溫、少油、少糖、少鹽的烹飪原則。另外注意業者的產品自主檢驗資訊,也可有效掌握食材的來源與安全。
說了這麼多厲害的地方,讓我們來統整一下植物肉的優點和缺點吧!
優點:
缺點:
2019年香港政府食物安全中心「新興食品-植物肉/素肉及培養肉」報告分別提供植物肉製造業者與消費者建議,在對於業者的建議為:確保所售產品適宜供人食用、確保食物標籤上的資料屬實及無誤導成分、在食物標籤上作出正確的描述及提供足夠資料,以便消費者作出知情選擇。而對於消費者的建議則為:購買食品前參閱包裝上的食物標籤,以清楚了解所含成分、查看營養標籤上所示的鈉及脂肪含量,並選擇含有較少鈉及脂肪的植物肉/素肉產品。
在選購植物肉時,可以仔細觀察「食品標示」上的資訊。包含組成成分和營養標示,選擇天然和適合自己的食品。此外,在日常飲食中,保持均衡的飲食也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