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七夕還是西洋情人節,小編都會買巧克力送給心愛的北鼻,妳餵我呀我餵妳,一人吃一半,感情不會散!但是,巧克力到底為什麼會成為愛情的象徵呢?難道一切都是商人的陰謀嗎?
巧克力讓人感到幸福的秘密
從科學角度來看,巧克力確實含有很多讓人快樂的成分,例如,苯乙胺醇(phenylethylamine)是一種神經興奮劑,戀愛時也會自然產生,能夠讓人感覺幸福、興奮、充滿活力;色胺酸(tryptophan)則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而血清素(serotonin)又是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改變情緒,帶來喜悅感。
巧克力最初是由可可豆製成的液態飲料,1847年英國巧克力製造商J.S. Fry & Sons率先將糖、可可脂(從可可豆提取的脂肪)加到可可粉裡,製造出滑順的固體巧克力。1868年,英國糖果公司吉百利(Cadbury)將巧克力點心放在裝飾華麗的心型盒子裡出售,當點心吃完後,盒子可以用來存放情書、一綹頭髮,或是充滿回憶的紀念品。自此,巧克力商品被賦予感性、浪漫的想像,並且沿用至今。
可可豆如何被製成巧克力?
從新鮮的可可果到製成巧克力,必須經過發酵、乾燥、烘焙、碾碎、脫殼、研磨、精煉等步驟,產生可可膏,若再經過分離,則產出可可脂與可可硬塊(固形物),可可固形物就是巧克力味道的來源,經輾壓後成為可可粉。而市售各種型態與風味的巧克力主要是將可可膏、可可粉、可可脂按不同比例混合,再加入糖、奶粉或香料等配方調製而成。
正因為巧克力的成分組合非常多,想要買巧克力送給閃光前,記得仔細閱讀營養標示,假如對方正在瘦身,最好選擇熱量比較低的產品,可別被巧克力的名稱迷惑,讓閃光無意間吃下太多熱量。
舉例來說,有人以為可可含量比例愈高、吃起來愈苦的巧克力,代表熱量愈低;不過,包裝上的可可百分比其實也包含可可脂成分,因此,脂肪含量、熱量可能比想像來得更高,建議以營養標示的脂肪、熱量數字為依據,挑選符合需求的產品。
此外,產品名稱如果寫「代可可脂巧克力」,意思是以植物油(如棕櫚油、葵花籽油)取代可可脂,同樣需要注意脂肪攝取量的問題。
至於口感絲滑綿密的白巧克力雖然也叫作巧克力,但它其實不含可可膏與可可粉,而是直接將可可脂混合奶粉、糖與香料製作而成,糖分與油脂比例非常高,記得別一次吃太多。
巧克力的聰明選擇
如何送得巧又吃不胖可是一門學問,新光醫院營養師夏子雯建議,挑選巧克力時可以遵循「寧黑不白、選純不餡、適量不過量」3大原則:記得仔細閱讀成分標示,可可成分越多的巧克力,會比白巧克力來得好;不包餡的純巧克力,熱量比包餡巧克力低;最重要的是,每天不要吃太多,適量即可。有了營養師建議,小編準備去挑選今年的七夕巧克力囉!
參考資料
科學人雜誌、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National Public Radio、
食力、生態綠、中央社